国际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圆满开展
为引导国际学生深度融入中国社会,亲身感受新时代中国的历史巨变与伟大成就,搭建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,暑假期间,国际交流学院组织11个国家的十余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与中国学生一起深入贵州、海南和吉林,开展暑期社会实践。
美丽中国·多彩贵州
7月30日至8月4日,来自塔吉克斯坦、厄瓜多尔、马达加斯加、乍得 4 个国家的国际学生,沿着“红色记忆—科技突破—文化传承”的特色路线,在为期 6 天的沉浸式体验中,解锁贵州的独特魅力,读懂中国发展的深层逻辑。
在遵义这座镌刻着中国革命重要记忆的城市,国际学生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,观看了《伟大转折》实景纪录片,深入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血战湘江、四渡赤水等关键历史片段,以及遵义会议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的非凡决断。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,国际学生实地探访被誉为“中国天眼”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。从攻克超高精度测量与控制技术,到发现多颗新脉冲星,再到推动人类对宇宙认知的边界拓展,每一个细节都让国际学生惊叹不已,深刻感受到中国在高端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。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,国际学生们走进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——西江千户苗寨,青石板路蜿蜒曲折,依山而建的苗寨吊脚楼层层叠叠,身着绚丽苗族服饰的村民笑脸相迎,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,让国际学生们沉浸式感受苗寨的独特风情。随后,国际学生们参观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苗寨吊脚楼,了解到吊脚楼“榫卯结构、依山傍水”的建造智慧,感受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精妙绝伦。在村民们的帮助下,国际学生亲身体验了苗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服饰,了解苗族的历史与文化。
活力中国·魅力海南
7月30日至8月5日,来自巴基斯坦、也门、赤道几内亚和马拉维4个国家的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前往海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此次中外青年的实践身影,是海南自贸港青春活力的生动缩影,实现了青年智慧与自贸港的发展同频共振。
在海口,中外学生前往海南省博物馆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心,在触摸历史脉络中感受海南自贸港的文化底蕴。从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的古老智慧,到苗族银饰锻造的精雕细琢;从琼剧脸谱的绚丽色彩,到儋州调声的婉转韵律,一件件实物展品、一段段影像资料、一幕幕传承人纪录片,生动展现了海南的历史渊源与当代活力。在澄迈县博物馆和保良古村,中外学生体验手冲咖啡、意粑制作、漆扇和扎染,通过指尖触摸千年技艺脉络,在文化互鉴中感知中国故事的鲜活生命力。在白沙黎族自治县,国际学生参观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和民族博物馆,沉浸式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黎锦的织绣技艺。黎锦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,已经传承3000余年,被誉为“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”。传承人符继珍老师为同学们介绍黎锦的历史、文化内涵、织锦工艺及现代化发展。通过体验,同学们真正感受到“黎锦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更能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,千年技艺在新时代永远鲜活”的真正含义。在三亚黑土村,国际学生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黎族原始制陶技艺。同学们不仅学习体验了黎陶制作工艺,还了解到黎陶产品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,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双赢。
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
8月13日至18日,来自印度尼西亚、巴基斯坦和安哥拉3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在“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”的主题指引下,携手中国学生来到吉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
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,中外学子走进延边博物馆、长白山民俗博物馆和中国朝鲜族民俗园,近距离走进朝鲜族传统民居、观看朝鲜族传统腰鼓舞、体验传统生活工具,追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,近距离体验朝鲜族特色民族文化,感受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文化自信与蓬勃生命力。在图们口岸,同学们了解到这里是吉、黑两省通往朝鲜北部的重要门户,是我国对朝鲜的第二大陆路口岸,见证了开放活力,体会到“治国必治边”的战略意义。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,中外学子登上长白山巅,共同领略天池的自然风光,国际学生了解到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工作与努力,理解了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理念和内涵。在吉林省博物院、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和四平战役纪念馆,国际学生们在中国学生的介绍下,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物、历史照片和动态沙盘,了解了那段波澜壮阔、气壮山河的革命历史和英雄故事,深刻体会到不仅要铭记历史,发扬艰苦奋斗、矢志不渝的精神,更要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。在长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,团队成员与当地的“德爱服务队”携手走进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。这里不仅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,更见证了几代工人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的光辉历程。中外学子在交流分享中深切体会到“把民族品牌搞上去”的使命担当。
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是国际交流学院推动国际学生读懂中国的重要举措。通过行走的课堂,国际学生不仅亲身见证了中国新时代在红色传承、科技发展、民族团结等领域的成就,更在体验中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。未来,国际交流学院将继续创新实践形式,丰富实践内容,引导更多国际学生深入中国大地,不断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同,成长为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,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。(通讯员:于滢源、阎文欣、付蕾、赵越)